当前位置:首页>>读书

朝阳书友文章选—最乐是读书

【发布时间】:2006-06-09

谭宗远

  古人云:人生识字糊涂始。读书何尝不是这样。因为对天地万物想略知一二,又找不到一位全知全能的老师,只好去向书本请教。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。
  细究起来,开始读书,目的也许并没有这么高尚,大约就是为了好玩,闻所未闻的故事、一波三折的情节、各色男女、各种生活、各类对话……可以满足好奇心,让人欲罢不能。这无疑也是一种求知欲,但消遣的心理无疑占了上风。就是今天,我在叩击作家的心扉,倾听他的诉说,认识他的思想,了解他的情趣,欣赏他的表达技巧时,仍然未尝不含借读书以消遣的目的。
  我读不了太高深的书,因为我自己就不高深。曩在兵团,无书可看,逼着自己读了不少马列的书,都不是当理论,而是当文学作品读的。我觉得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《法兰西内战》,是一本很好的报告文学;恩格斯逐日评述普法战争战况的《战争短评》,是一组分析透辟、见解深刻的优秀杂文。而《反杜林论》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》则因其艰深,根本读不进去。这大大限制了我的阅读范围,说来惭愧,半百之人,一本像样的理论著作都没读过,哲学、法学、经济学等“学”都被屏挡在我的视野之外,成为了我从未涉足的领域,因而我的知识面是极其狭窄的,既谈不上杂也说不上专。
  都读什么呢?无非文史两类。史,读过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三国志》的选本,读过简明世界史、中国史,读过一本世界美术史和几本中国和外国的文学史。这些在我的脑子里搅成了一锅浆糊,倒是林汉达先生写的《春秋故事》《战国故事》等小册子,让我留下了一些印象。我觉得,写史不容易,要让人有阅读的兴趣,能够记住,尤其难;在简洁、生动、浅近上做文章,同时辅以大量的插画也许是个好办法。我曾读过半部美国人写的古代史,它的观点也许我们不见得都认可,但写法却很可借鉴,如每一节都很短,文字尽量浅显,让人易于接受。它介绍孔子,分为生平、箴言、孔子论政府、孔子的纲领四节,每节不过三四百字,却言简意赅,能抓住要害。如把孔子一生的业绩概括为四点:“(1)作为一个政治改革家他失败了,但是他关于管理政府的规程,以及关于帝王的崇高地位的理论,对后世却有极大的影响。(2)他谨慎遵守的那些古时的宗教仪礼,变成当时有关他的传统的一部分,结果使他的名声与祖先崇拜和对旧的宗教的崇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。(3)他的关于礼仪的规则和关于道德的简练格言,在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上,是一个有力的因素。(4)他留下了一套已经证明是对中国人民有巨大贡献的书籍。”这个总结对于一般人认识孔子已经尽够了,远胜过那些罗里罗嗦还言不及义的高头讲章。
  文,则读得很杂,诗词曲赋、明清笔记、现当代的散文、小说、中外文学名著、人物传记(不包括明星写、写明星的书)、童话和诗等等,什么都涉猎过一点。一直感兴趣的是散文。我不赞成对杨朔散文的简单否定,他的作品也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,但他的态度还是真诚的,文章影响了一代读者,以至许多人下笔都在有意模仿他,形成了所谓“杨朔模式”,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。而况,他的文笔确实美,很少敷衍成篇,今天看也还觉得不错。刘白羽也如是,有些东西不成,但散文确有一些好的,如《平明小札》和一些读书笔记都还可看。我国是诗的国度,也是散文的国度,好散文实在太多了。我个人比较喜欢自然朴实又有回味的那种,以为这才算到了化境。现在有一种“大文化散文”,文章动辄万言,上下古今,汪洋恣肆,倘若作者真是一位学殖深厚的学者,还可一读;可惜,往往是贪多嚼不烂,常给人以勉强之感,还不如那些老老实实的小文章,叫人看着过瘾。
  还想说说童话。我一直对童话(包括儿童文学)有兴趣,小时候不消说读了不少,年纪大了,也依然爱看儿童书,买了不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。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更富于想像力,尼尔斯骑鹅旅行、艾莉丝漫游奇境、“下次开船”港、拇指姑娘、白雪公主、怪老头、小无知、狼外婆、美人鱼、丑小鸭、大林和小林、皮皮鲁和鲁西西……都是成人的书里所没有的,读了以后,格外感到新奇有趣。给儿童写作的人是值得敬佩的,他们无意当大作家,甚至有时被讥笑为“小儿科”,但他们的劳动却是最踏实认真的,很少拿不合格品糊弄孩子。何况,许多大作家也为孩子写作(如托尔斯泰、高尔基),使儿童文学更具有一流的水平。我常常惭愧自己没有才具,不能为孩子写点什么。
  放翁老人诗曰:“开编喜见平生友,照水惊非曩岁人。”把书比作老友,是非常确当的。只有读书,才是人生最快意的事。有个名校的教授,在一次讲课中说,早晚有一天电视会取代书报杂志,那时人们都不看小说,而是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,图书就没有市场了。整个儿一个胡扯。我倒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告别电视剧,回归原著,因为从哪方面说,电视剧都不及原著。就在这无声的阅读中,岁月从身边溜走了,容颜变老,二毛丛生,但我至今不悔,反觉得借读书消磨时光,值!我开玩笑说,如果在我面前放上一摞书和一个女人,让我选择的话,我会毫不犹豫地扑向书,而不是女人。这虽是假设,我却相信是真的。